农历正月,大多数农家人都还沉浸在“年味”中。然而,在佳县通镇陈家墕村却是另一番景象:家家户户每天不到“鸡鸣狗吠”之时,便开始了一整天的手工挂面制作。走进一个个农家小院,高架上悬挂着一排排细如丝的长面,洁白若雪,一阵风拂过,面条如垂柳般随风摆动,演绎出独具特色的“挂面瀑布”场景。这一根根挂面不只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,更圆了村民的“致富梦”。
古老而悠久的传承
在佳县陈家墕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:相传,手工挂面原产地陈家墕村的立祖,身份神秘且武艺高强,与同时期的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少年时代就私交甚密。正当韩世忠抗金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,却被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剥夺了兵权,而岳飞父子更是被残忍杀害。朝中以韩世忠为首的一批正义之士无法忍受秦桧等人的株连迫害,相继逃出皇宫,其中包括一位专管宫廷面点食品的御厨,韩世忠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,授意这位御厨来到陈家墕村,向该村的立祖寻求庇护,以保存实力。
不料南宋灭亡,隐藏在陈家墕村的御厨感觉再无躲藏的必要,为了报答庇护之恩,遂将原本属于皇家的手工挂面技艺传授给陈家墕村立祖,让当地人也能享受到皇宫里才有的美味。从此,陈家墕村民代代相传,将此项面食秘籍流传下来,并不断加以发展,形成独一无二的陈家墕手工挂面技艺。
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,但手工挂面历史悠久、世代相传、延续至今是真实存在的。据该村目前还在从事手工挂面制作中年龄最长的陈益民介绍,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几经改进,目前制作挂面需要经过和面、植皮、醒面、开条、搓条、盘条、上棍、小开、大开、晾晒、下架、切面、包扎等18道工序,除和面外,其他工序全部手工完成。
“我从10岁就开始向父母学习做挂面,算一下,从事这个行当至今已有60个年头了,就是靠着这个‘传家宝’,我们一家人在最贫困的年代也没挨过饿,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。”陈益民说,村里有一句俗语叫“无田地,学手艺”,说的就是没有庄稼地可以,但是一定要掌握制作手工挂面的技艺。
“一根挂面”圆了致富梦
据了解,陈家墕村目前有96户手工挂面加工户,从业人数占比超过全村常住人口的一半,年生产手工挂面2100吨,产值高达2000万元,仅这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,一根根手工挂面成为村民致富的“金丝线”。
长期以来,陈家墕村生产的手工挂面除去少量自家食用和赠送亲朋好友外,多数向外售卖。然而,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基本属于“单打独斗”,每家每户固守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观念,靠自产自销,生产规模形成了气候,却缺乏必要的包装、宣传和推广,更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,使得周边市场占有空间得不到拓展。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陈家墕村村民于2014年注册资金500万元,成立陕西省佳县陈家墕进选手工挂面商贸有限公司,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、榆林学院、榆林农校合作,建成手工挂面新产品研发和品质检测专家团队,注册商标,申请专利,目前成功创立“进选牌”挂面品牌并获得SC认证。“我们公司整合了部分手工挂面加工户,对从业人员统一进行培训,合格后以招聘和入股两种形式安排其进厂工作,目前共吸纳村里的50人参与生产。”佳县陈家墕进选手工挂面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海龙介绍说,规模生产不但降低了成本,还提高了竞争力,为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,公司在传统面种的基础上,又新研发了鸡蛋面、牛奶面、菠菜面、萝卜面和柿子面5个品种。
在通镇党委书记李亚军看来,陈家墕村手工挂面虽然已经打进西安、延安、榆林及周边市场,但依然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,要想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“法宝”,走整合生产、规模经营、统一销售的集约化路子是不二选择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,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入这一行业接受培训,掌握技能,早日实现脱贫。”